锣鼓响起来,唢呐吹起来。每逢节日,双峰县井字镇要民用他们独特的方式庆祝。被称为“奇人”的葛铿华是镇民乐演出团的人物之一。他有一手绝活:左鼻孔吹小唢呐,右鼻孔吹大唢呐,大小唢呐二重奏,能吹出欢快和谐的乐曲,他还可以左右脚分别夹毛笔写大字,同时能吹打大小唢呐、鼓、锣等8种乐器,和谐得叫人叹为观止。 被命名为“湖南省群众文化艺术之乡”的井字镇属双峰县东部的边远山区,历来为湘中及湘西一带群众南岳朝圣进香的通道。据传三国蜀相蒋琬就是井字人,更因曾国藩文化思想的影响,文化积淀深厚,其民间传统文艺以民间吹打乐独具特色,呈现出一派村村有乐队,夜夜闻鼓声的活跃景象。镇民间演乐团曾获省文化厅颁发的农村“百佳”民间剧团称号。
井字镇境内的民间吹打乐现有春和班、吉善班和吉庆班3大班系。春和班是井字镇内目前最大的民乐班系,已发展到20个村。据述为周彩和创建于清光绪年间,能唱木偶戏、湘剧、汉剧、花鼓戏,还能帮教(指佛、道、师三教)。吉善班本属相邻的荷叶镇一带,解放后,由井字镇江叶村葛铿华发展起来。吉庆班由朱耀常于民国年间创建。
井字镇的大部分地区置于湘乡、湘潭及衡山包围之中,特殊的地理位置造就了特殊的民乐艺术风格。井字吹打乐则兼收湘派、衡派之特长,既具有湘路常有的两支大唢呐齐奏的沉重、稳健风味,也具衡路花哨、高亢及高低音相配的和声效果,因而表现出既稳健又热闹的独特风格。井字民乐发展历史悠久,传统曲目极其丰富。据不完全统计,夜鼓子的鸣箫曲牌有40来个,句子曲牌有10多个。此外,湘剧的公堂牌子诸如“风雪松”、“去三枪”等传统曲目至今保存着清代年间的工尺抄本。
早在50年代,双峰县文化馆曾将全县俱乐部文艺工作会议选在井字召开,市、县文化部门曾多次组织专业人员在井字搜集民间吹打乐资料。1990年编印的《县民间器乐曲集》中的44首曲调,其中井字镇就选用了22首,受到专家肯定。
改革开放以来,井字民间吹打乐越来越活跃。镇里每年都要拔出专款举办大型文化活动,其中民乐演奏成为常设节目,当年曾家乐队立标设擂的竞赛形式一直保留到现在。1993年,井字镇的唢呐独奏,被推荐参加娄底地区春节电视文艺晚会。1996年,双峰县一乡一品文艺汇演,井字镇由17人组队演奏的吹打乐《雷霆惊蛰》被评为一等奖。1997年,全市“迎回归”文艺汇演,指定井字的吹打乐《普天同庆》为重点节目之一。1998年,井字民间乐队被李兵“乡村发现”,农民唢呐第一次在湖南卫视吹上了“天”。2000年元月26日,新世纪下了第一场瑞雪,在长沙城内的潇湘电影制片厂摄影棚内,井字镇民乐团的一曲《喜庆》的吹打乐拉开了湖南省首届农民特长表演擂台赛颁奖晚会的序幕,给场内带来一片温馨。2001年,该节目再度指定参加娄底市首届春节联欢晚会,获得好评。2002年十六大召开之际,井字镇民乐队又排出了《农家奔小康》的精彩节目,又被指定参加娄底市2003年春节联欢晚会。
在井字民间吹打队伍里,涌现了一批批身怀绝技的民间演奏家。春和班第4代传人左富初,井字镇松庄村人,正式职业铁匠,他吸收现代音乐知识和其他艺术长处,不仅保存了南方唢呐讲究韵味的特点,而且具有北方唢呐重节奏的风格,每次演出他都是领奏者。近10年来,他在县市文艺汇演上吹奏的《山乡来了售货员》等曲目,次次获得奖励。年过七旬的老艺人阳春林、王紫云宝刀不老,屡试身手。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井字镇有28个村建有民匀演奏队,能组队带班的班主就有40人,能参加一般演奏的则上千人。全镇每年开展的多种形式民乐演奏在500场以上,群众文艺活动如火如荼,方兴未艾。(编辑/姜友富)
该贴已经同步到 admin的开心网
该贴已经同步到 admin的微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