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新化山歌:梅山文化的“活化石”

[复制链接]
admin 发表于 2011-4-15 19:59:05|来自:湖南长沙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湖南长沙
新化,是古梅山峒蛮的中心地带,宋代以前为苗、瑶聚居地。至北宋开发梅山,汉族不断迁入,苗、瑶、汉多民族文化逐渐融合。在这块古老神奇土地上,梅山先民勤劳耕作。在劳动之余、喜庆节日、婚娶祭丧之时,梅山先民常以山歌抒发感情,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梅山文化代表作——新化山歌。  [艺术风格]
  古老独特、音韵简朴、结构多变
  新化山歌,其调式古老、风格独特、音韵简朴、结构多变,享誉省内外。山歌以口头创作、传唱的方式生存于民间,其曲调、节奏、结构、句式都很自由,音调依新化方言按字行腔。长期以来,独特的方言俚语,孕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方民间文艺。
  新化山歌的艺术特点是音乐特色鲜明,无论高腔或平腔山歌,跳跃性强,起音都较高,歌声抬得山转水动,具有粗犷、激越、陡峭的抒情风格和大胆、利索、调皮的野性美特征。此外,其表现形式也丰富多样,句式长短有致,俚俗方言衬词较多,说唱风味很浓。
  [内容种类]
  内容广泛、品种繁多、陶情为最
  新化山歌内容广泛,品种繁多。有劳动歌、时政歌、仪式歌、风俗歌、陶情歌、儿歌等。劳动歌有猎歌、樵歌、渔歌、田歌、挖山歌、采茶歌及各种劳动号子。
  风俗歌如《资水滩歌》长达600多行,对资水滩多水险及沿岸山川地理、土产山货、风俗人情、船工生活作了生动的描绘。风俗歌如《闹洞房》、《打四门》、《劝赌歌》等,显得热闹、诙谐。有些风俗歌也反映了劳动人民的苦难,如《养女莫上锡矿山》、《资江十八滩》等。时政歌有《骂歌》、《颂歌》等。
  山歌中数量最多、最脍炙人口的是被称为“陶情歌”的情歌。这类歌,从男女相识、初恋、相思、定聘到结婚以及婚外情等都有丰富多彩的表现,反映了年轻男女对封建礼教的诅咒反抗和对自由爱情的向往与追求。此外还有表现历史和民族的《峒事歌》、《宗师歌》以及生动活泼的《儿歌》。
  [文学造诣]
  诗歌手法、讲究韵律
  新化山歌是民间文学中一支奇葩,其歌词讲究韵律,讲究比兴等传统的诗歌手法,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在句式结构上,由一个上下句组成,巧妙地在它的第二句(下句),甚至第三句、第四句都不甩腔收尾,而是或压缩节奏或句尾不落在稳定的主音上,使它的段落结构自由到可由任何句数组成。有四句头、六句头、八句头和长段也有七字式、五字式和长短相间式。在歌词押韵上,与古诗词也略有差异,不注意平仄,它不仅在句式的头、尾都押有韵脚。在中间的字也押有韵脚。既有规律又自由放纵,又添加了俚俗的语气。
  在歌词的故事情节表现上,幽默率真,描写细腻。每一首新化山歌都描述了一个通俗故事,且一波三折,委婉动人。表现出的文字语言朗朗上口,通俗易懂。在语言的修辞上,多引用比喻、排比、夸张等手法,另外,还有较多的语气衬词,如呜啊、哇呜、喔火火、嗨嗨、哈哈、呵呵等语气衬词,有时衬词还使用模仿动物的声音。还有一些山歌,它对历史故事、戏曲故事、神话故事及神话和历史人物也借鉴很广,如:盘古开天地、南海观世音、孟姜女、梁山伯、祝英台等。
  [文化传承]
  梅山文化的“活化石”
  新化山歌,全面而生动地反映了梅山地区的民俗和文化传统,是研究和了解湖湘文化和梅山文化的重要史料与“活化石”;它对研究语言文学、历史学、考古学、民俗学及民间音乐学都具有深远的影响和重要的学术价值。
  2008年6月,新化山歌被成功申报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新化山歌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民间音乐的瑰宝,它的无穷魅力正在绽放异彩。
  (华声在线记者 欧晓敬 整理)
维山在线:www.417626.com
全部回复1 显示全部楼层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