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29日,“走遍新化,爱我家乡”文化旅游志愿者活动第四站--维山采风活动在各位志愿者的支持下, 上桃林小衡山南岳殿 ,参观四都节孝牌坊和三联洞娃娃鱼养殖基地,登维山顶峰,乡政 府观将军树和 参观梅山竹编,活动圆满成功.
登小衡山南岳殿。
“千里来龙九椅山,烈马回头猪仔湾,青龙一座青龙界,两边溪水抱仙山。芙蓉高耸分其间,时有仙人共往还。七十二峰分一脉,今人遥祝小衡山。”歌谣把这里描述得非常恰当。把这里的山比做小衡山,可见这里佛道的胜况。何以这里与佛道有缘而称小衡山呢?传说清朝时桃林这个地方有一个孝子萧某,连续二十年到南岳衡山还饿香,祈祷父母健康长寿。南岳圣帝大为感动,便托梦于他:桃林芙蓉寨是块风水宝地,可在此建小南岳殿,以免跋涉之苦。萧公遂发起募捐,劳苦三年,修南岳殿于芙蓉峰顶,自此,小衡山之称闻名遐迩。
四都三联洞娃娃鱼养殖基地。
三联洞娃娃鱼养殖基地占地50余亩,投资2000万元,修建有办公及宿舍楼,生态休闲农庄,5000平方米的模拟原生态的养殖场,场内有模拟原生态小溪流、亲鲵培育池、产卵池、繁育池、幼鲵和成鲵培育池、饵料池等,养殖种鲵1000多尾,成鲵507尾,幼鲵9000余尾。目前,三联洞娃娃鱼养殖基地已形成了以娃娃鱼养殖为主,集旅游、观光、悠闲于一体的涉农企业。 大鲵俗称娃娃鱼,是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也是濒临灭绝的野生动物物种之一。娃娃鱼肉质细嫩,风味独特,营养价值极高,也是药用价值极高的动物,大多生长在长江下游地域的石灰质山区人迹罕至的山洞溪流中。我县维山、大熊山等地都有野生的娃娃鱼。
维山乡四都村节孝牌坊,清代,四都人吴文凤之妻邹氏,性比松筠,操同冰雪,在壮年丧夫之后,拒绝再嫁,白首全贞,并教育儿子,于乾隆五十九年恩科中第十九名举人。嘉庆皇帝1819年诏书:吴邹氏“淑范宜家,今宜倡后,早相夫教子,俾移孝以作忠”,“旌表节孝邹氏”。
牌坊高约九米,宽十米,为四柱三门厅三楼,用麻石雕凿装配。远看大气典雅,近看玲珑精细。牌坊上刻有嘉庆皇帝的圣旨,历经一百多年的沧桑,沐雨栉风,字迹尤新,堪称艺术精品。
坊后木楼,残存数间,住着吴文凤的后裔。石坊古朴典雅,历尽沧桑。在解放初期的全国大规模的“破四旧、立四新”运动中,许多古建筑被毁,为何这座“封建残余”能安全无恙呢?我们采访了正在木楼坪前歇凉的吴文家第六代孙吴益庭老人,他说,当时,他在县里工作,乡里主管破四旧的领导和他私人关系很好,牌坊才逃过了这一历史劫难。
牌坊前石板古道,据说以前是新化至邵阳的官道,已长满萋萋芳草,衰落了。
石坊是吴邹氏用一生的艰辛和孤独换来的,抚摸牌坊,有种石质凉爽感。岁月剥落,石坊旧了,老了,但石坊是挺拔的,如同吴邹氏曾经艰辛却一生都很端庄的背影。
维山风景,自古而然。怪不得明有姚九功、胡有恒等诗人作诗歌之,清有吴忠汉、吕律、杨岳等诗人作诗歌之,而今之邹息云、曾立崑、罗鸣周等先生亦作诗歌之。其一首《叠嶂》云:“一片高山数十峰,重重叠叠绕洪濛。千寻翠壁无人到,万里青云有路通。树影高底如画里,猿声上下在云中。金鸡未报人间晓,崖上先看旭日红。”一首《叠翠》云:“维山峭拔刺青天,叠翠穿云似剑尖。岭下村庄罗锦绣,林间溪涧响流泉。南屏梅邑一峰秀,北望益阳万户烟。远客归来尽翘首,心宽知已近家园。”
乡政 府院内观将军树。
走进维山乡zhen 府院内,有几棵参天古树和一根粗藤,树干粗大,枝叶婆娑。这几棵树是民国维山籍清廉将军曾凤岗(又名继梧)栽下的。曾继梧,字风岗,号祖生,新化维山人,1873年(清同治十二年)1月生,初为县学生员,后获官费留学日本,进陆军士官学校第四期炮兵科,1905年加入同盟会,1928年,鲁涤平主湘时,他任民政厅厅长兼地方自治筹备处处长, 在任职期间,编辑有《湖南各县调查笔记》一书,于地方情形记述颇多,后归里闲居,1944年病逝 。
梅山竹编
梅山竹编是梅山地区一种传统的手工艺,它以竹篾为载体,以梅山文化为依托,形成了鲜明的地域特色。有诗词序文竹编、名言警句竹编、竹编对联、喜庆竹编等数种竹篾体类型;其艺术特征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对梅山文化的传承性和对传统工艺创新性。梅山竹编蕴涵着梅山文化的精髓,积淀着湖湘文明的步伐,是湘楚文化传播与发展的一个载体。梅山竹编所独创的“竹篾体”工艺,是立足文字编织、传承人类文明的一种新方式。相对书法、喷绘、雕刻、拼接、十字绣等作品的文字表现形式,它有其特定的意义,并体现了手工艺人“一篾一菩提、一字一净土”的哲学意境。
摄影:维峰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