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民风民俗] 益阳农民夫妇投资7000余万 打造梅山文化生态园

[复制链接]
孤寂萧彬 发表于 2012-4-4 23:06:23|来自:广东惠州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广东惠州


梅山文化博物馆内,将展览从全国各地搜集来的梅山文化的文物。

正在建设中的博物馆,到处洋溢着梅山文化气息。

吊脚楼跟风雨桥上的每一块木板,都是从各地千辛万苦收购来的。

张青娥在梅山文化生态园里给村民们当导游。
  本报讯(通讯员 莫李丽)在湖南益阳安化县仙溪镇富溪村的群山深处,郁郁葱葱的树林里散发着浓郁的文化气息,在这片梅山文化的发祥地上,一个梅山文化生态园应运而生。目前,园区占地总面积达2660多万亩,总投资7000多万元,是益阳唯一一个文化园。
  然而,谁也没想到,这个梅山文化生态园的老板竟然是一对只有高中文化水平的农民夫妇,张青娥跟她的老公姚智斌。消息一出,省市级领导以及文化名流们纷纷慕名而来,都想看看这对农民夫妇办文化产业到底能办成什么样,这也包括当时时任益阳市委书记的蒋作斌,大家在赞叹这个文化园的同时,也为这对夫妇的创业之路敬佩不已。
  张青娥跟老公姚智斌于1985年结婚,可谓白手起家,结婚初期夫妇俩靠砍芦苇谋生。到1990年时,勤劳的夫妇俩慢慢有了一些积蓄,买了一辆手扶拖拉机,慢慢地手扶拖拉机又变成了东风货车。敢为人先的张青娥这时又提出要做点生意,然而生意远远没他们想的那么简单,这一年他们亏掉了借来的一万八千多元。然而夫妇俩并没有因此气馁,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后,1992年,他们决定跟随南下打工的潮流到广东珠海打工。通过多方筹措,张青娥借款13万元买了一辆东风汽车开始了南漂生活。
  初到珠海,生活十分艰苦,“现在回忆起那段时间,真的很不容易,吃睡都在车上,每天的伙食都很固定,就是一包没有调料的速食面。”张青娥讲述时眼角泛起了泪珠。然而所有的艰辛都得到了汇报,1998年,夫妇俩带着上千万的资产回到了湖南,开始在长沙承包土建工程。
  然而,2003年冬天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让张青娥的人生跌入了低谷,上高中的大儿子在一场车祸中意外丧生,从此张青娥跟老公都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中,事业也就此进入停滞期。身边所有的亲朋好友都劝他们一定要振作起来,张青娥都听不进去,觉得人生一片灰白。还是小儿子的一句话惊醒了他们,他拉着爸爸姚智斌的手说,“爸爸,你以后真的不做事了?可我还要读书呢!”于是张青娥又带着全家回到了生养他们的安化老家,承包了2000多亩荒山,做起了林场。
  2007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张青娥听说湖南大学的陈飞虎教授想要做一个梅山文化的项目,一向敢于尝试的张青娥觉得自己就具备做这个文化项目的条件,因为安化要文化有文化,要场地有场地。通过与陈飞虎教授的多次洽谈,以及多方的促成,张青娥的梅山文化生态园正式开锣了,场地就选择在了张青娥跟老公承包的那片林地上。
  在建设场地的同时,张青娥还要张罗着从全国各地搜集梅山文化的各类文物,一点一滴实在不易。由于做文化项目是一个投资周期长,见效慢的工程,所以张青娥的工作还受到了家人的阻止,他们都觉得这是把钱往火坑里扔,扔出去就收不回了。但是,张青娥还是硬着头皮坚持下来了,因为有太多的人期待这个项目了,政府也在积极地扶持。
  现在梅山文化生态园已经初具规模,吊脚楼、梅山文化博物馆、农家小院已经建成,巫术馆目前已经动工,预计今年试营业,两至三年全部项目建成完工。虽然现在还看不到任何的经济效益,但是张青娥坚信,这绝对是一个值得投入的项目,能够抢救危在旦夕的本地文化也是一桩丰功伟绩。


该贴已经同步到 孤寂萧彬的微博
维山在线:www.417626.com
全部回复0 显示全部楼层
暂无回复,精彩从你开始!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