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底市委书记林武(右二)对梅山竹编称赞有加,同时也希望借工匠们的巧手将娄底精神透过梅山竹编向世人展示。

“梅山竹编”作为娄底的文化名片,进入上海世博会湖南馆,向世人展示娄底传统工艺的无限魅力。
“梅山竹编”工艺师的现场展示,吸引了不少中外游客的目光,德国美女克劳蒂尔更是对其赞不绝口,她说,没想到小小的竹条也能绘就这般花样,并称希望有机会把这神奇的作品摆放到自己的卧室。
7月22日,在上海世博会娄底专场日活动中,娄底新化县梅山竹编作品和技艺展示引起了不少中外游客的兴趣。普通的一株竹子卖价不过几十元,但新化的“梅山竹编”,以最平凡的原料编织出了符合绿色理念、具有艺术特色的手工艺精品。
梅山竹编有着几千年的历史,新化县许多老艺人都拥有竹编绝活。在平时的手艺活中,竹编艺人们慢慢地参悟到了在平面竹编上编织文字的技巧。现在,梅山竹编已经成为新化县乃至娄底的特色名片。作为一种传统的手工艺,它以竹篾为载体,以梅山文化为依托,拥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其工艺程序分为选竹、削竹、分篾和编织等四个步骤。产品形式与种类包括竹编对联、名人名言、格言警句、诗词序文、纯汉字竹编、纯英语竹编、英汉结合竹编、图文结合竹编等。新化“梅山竹编”传承了梅山文化,体现了对传统工艺的创新,为我国传统竹编文化添上了浓重的一笔。
梅山竹编之“《和》《佛》同在”产品(和为贵、善为本)——浓缩中华五千年灿烂文化之精髓,打造全球五大洲人类精神之家园!
新化县维山乡芦家桥村,现年66岁的老篾匠曾建国凭着对竹编手艺的热爱,在细细的竹篾编织中一干就是50余载,在平时的手艺活中慢慢地参悟到了平面竹编上编织文字的技巧。如今,他能娴熟地编织任何英汉文字,并且首创提出“竹篾体”概念来描述与形容这种编织在平面上的竹编字体。为我国传统竹编文化添上了重要一笔。“竹篾体”英汉文字的特色竹编,其工艺源自于梅山传统竹编“福禄寿囍”四字的编法。
作为一种糅合了书法艺术和竹编技艺的全新字体,其字体古朴隽永,独具一格。在其子曾志龙的高度认识下,老篾匠曾建国放弃了日常竹制品的编织,决心开创“梅山竹编”事业。他们经过一年多的艰苦奋斗,胜利完成了对“竹篾体”产品不同形式与种类的开发,包括竹编对联、名人名言、格言警句、诗词序文、纯汉字竹编、纯英语竹编、英汉结合竹编、图文结合竹编等。在曾氏父子的共同努力下,梅山传统的竹编工艺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与丰富的表现,“梅山竹编”和“竹篾体”已经完整而生动地体现了梅山祖先传承下来的竹编文化的核心形态与内涵,其纯粹的民族性也正是“梅山竹编”工艺的价值所在。
记者从曾志龙那里了解到,在“2007年中国(广州)国际竹藤产业贸易博览会暨国际网展会”上,由曾志龙进行字体设计、老篾匠曾建国进行汉字编织的平面竹编作品“竹篾体《兰亭序》”,荣获了中国竹产业协会颁发的金奖。他们正在筹划从手工作坊式生产转向产业化规模化运作“梅山竹编”事业,并有了对产品进行市场化营销开发的新思路。在开创事业的道路上,老篾匠曾建国已经使他的“梅山竹编”工艺成长为“梅山文化的一枝新秀、中国竹艺的一朵奇葩”。
梅山竹编蕴涵着梅山文化的精髓,积淀着湖湘文明的步伐,是湘楚文化传播与发展的一个载体。梅山竹编所独创的“竹篾体”工艺,是立足文字编织、传承人类文明的一种新方式。相对书法、喷绘、雕刻、拼接、十字绣等作品的文字表现形式,它有其特定的意义,并体现了手工艺人“一篾一菩提、一字一净土”的哲学意境。
曾志龙告诉记者,他们计划在明年推出“毛泽东”语录系列作品180幅,目前他们已完成近60幅,怀着对未来美好的憧憬,他们还将投入紧张的编制中,希望通过他们的努力将中国·(娄底)梅山竹编的无限魅力展示给世人。
梅山竹编外观清秀淡雅,神形兼具,装饰感强。其精细效果和艺术神韵完全可与很多瑰丽的传统工艺相媲美。这种通过虚实和明暗的变化,把文字奇妙结合在竹篾当中,充分展示中国汉字方圆字形特点的独特手工艺,是任何非汉文字国家的手工艺者都无从复制与超越的一种骄傲!充分体现了中国手工艺人的勤劳与智慧。
在传统工艺逐渐消失的今天,梅山竹编以竹篾为载体,以文字为语言,传承着竹编这一悠久的的民间工艺,丰富了竹文化的内涵,填补了我国竹艺文化平面竹编“竹篾体”编织的历史空白,其价值是多方面的,值得学习、研究与传承。
“梅山竹编”是新化县梅山竹编工艺厂的简称,是一家开发独特的“竹篾体”英汉文字竹编的纯手工生产单位。曾志龙向记者介绍到,梅山竹编成立于2007年3月取名“梅山竹编”的初衷是追溯中国6000年竹文化传统悠久历史,考察梅山这一古老地域文化特征,从一个特别的视角来高度展示一种独特的中国平面竹编技艺。以此弘扬梅山文化、宣传地方特色、发展中国传统竹艺!在2010年定位升级为“中国•梅山竹编”,旨在肩负更多崇高伟大的使命来取得更大更强更远的发展。(吴娜君/报道 刘建安/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