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发展的新起点
打造湖南文化产业的又一张“文化名片”
——破茧成蝶、脱颖而出的“梅山竹编”
在当今全球化、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湖南^社*经济的强劲发展、协调发展,使得湖南已经具备由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发展的必然性。
进一步焕发湖南文化产业发展的生机、找寻湖南文化产业发展的突破口,为湖南树立可持续性新形象、赢得可持续性新影响,是当前值得探讨的一个新命题。
湖南文化产业发展已取得的众多成就,“湘”字号文化品牌打造的一张张“文化名片”,所体现出来的是“思想超前、敢为人先”的创造活力与大湖湘文化特色精神。
“梅山竹编”作为新兴成长的一种特色竹编工艺,它所传承的传统竹艺精髓、所包含的梅山文化底蕴、所秉承的湖湘文化精神,与生俱来成为湖南的一种特色“湘编”,注定是湖南的又一个“湘”字号文化品牌。
站在湖南由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发展的新起点上,“梅山竹编”将为湖南的文化产业打造又一张“文化名片”。
这里用“破茧成蝶”“脱颖而出”形容“梅山竹编”,具体含义有二:
一是说明“梅山竹编”的诞生起源于充分挖掘地方文化资源、走文化创意产业之路,表现了“思想超前、敢为人先”的创造活力;
二是横向比较全国各地竹编工艺,例如已经进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嵊州竹编、东阳竹编、瑞昌竹编、渠县刘氏竹编、青神竹编,新兴发展的“梅山竹编”充分张扬了其个性、展示了其魅力、表述了其特殊身份。
【化蝶的惊艳始于破茧的艰辛】
“梅山竹编”是传承上千年“福禄寿囍”文字编织技术而发展起来的一种传统“竹篾体”工艺。
“梅山竹编”和“竹篾体”作为两个新名词,其不为人知的背后的故事,演绎的是民间艺术之魂与地域文化底蕴永恒交织的璀璨之光。
“梅山竹编”的技艺创始人曾建国,现年65,是湖南新化县一位有着50余年篾匠生涯的民间老艺人。
篾匠行业的产品花样甚多,一般来说都是细致功夫活儿,“会做”和“做好”的标准之间,有着很难逾越的鸿沟,好多匠人一辈子都很难做到把这活儿做出细致的样儿出来。
曾建国不仅精通凉席、晾席、团筛、米筛、灰筛、篾片箩、篾丝箩、筲箕、筲筐、肚筐、胆筐、簸箕、背篮、竹笼、竹凳、竹椅等数十种民俗日用品,而且娴熟的手艺、精致的产品表现出来的精湛水平,无不体现了他作为一位资深的民间老篾匠对传统技艺和智慧的传承和发展。
如果集成一套他编织的所有数十种民俗竹家具,我想这将是一套难得的民俗文化教材。
特别提到的是,曾建国篾匠在吸取传统“福禄寿囍”文字编织技术的基础上,从文字编织的多样化、文字编排的灵活性、文字编织的技法上、文字表现的载体上等方面超越了前人未曾走出的局限,把传统“福禄寿囍”文字编织技术带进了一个全新的境界,且首创提出了“竹篾体“这个概念来表征这种新发展起来的工艺,使其更具有鲜明的地域性、本土性、地方性。
“梅山竹编”之“竹篾体”工艺,所立足的文字编织,结合了竹编技法系统性地创新展示中国文字的另一面,区别于书法、打印、喷绘、雕刻、拼接、十字绣等文字表现形式,在这一点上“竹篾体”也可与篆书、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齐名并立。
这种工艺是有其特定意义的,除了给人新鲜感之外,还能带给人“一篾一菩提、一字一净土”的最高悟性。
这种充分展示中国汉字方圆字形特点、立足文字编织来传承与传播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的独特手工艺,外国不可能有,这是我们民族手工技艺里特有的,是任何非汉文字国家的手工艺者都无从复制与超越的一种骄傲!
【脱颖的异彩源于生命的永恒】
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创造的集体记忆与精神寄托。国学大师文怀沙说,几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就是“精神的氧气”。
“梅山竹编”的脱颖而出正是在破茧成蝶的艰辛中积淀了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而获取了其生命的永恒。从这种意义来讲,对“梅山竹编”的认识与理解甚至可以上升到一个全民族的高度。
站在湖南由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发展的新起点上,“梅山竹编”以它未来的发展前景完全可以成为湖南发展先进文化、构建和谐文化、弘扬湖湘文化的“竹编湘军”。
从目前已经开发的“竹编对联、名人名言、格言警句、诗词序文、企业文化、招牌字匾”等产品种类来看,我们还可以瞄准更高的目标,走系列产品开发之路,比如说毛泽东诗词系列、 唐诗三百首系列、宋词系列、序文系列、儒释道经文系列等等,并定位于收藏品的档次,打造独一无二的收藏珍品。
从全球文化交流的角度而言,“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我们也可以开发更多的突出民族特色的纯英文与英汉结合编织的产品,站在打造全球人类共同精神家园的思想制高点上来放眼未来,积极“走出去”,为创建整个和谐世界而做出特有的贡献!(曾志龙)
——以上观点不成熟之处敬请谅解,我们欢迎您对梅山竹编更多、更深入地解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