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桂林整理 吴继砺口述 )
曾凤冈是梅湘自有曾氏以来第一特色人物。他父亲曾荩臣是咸丰年间刘胜祥麾下的一名官不过守备,职不过旗官的勇猛虎士。十八岁从戎,于军旅二十多年,历长江上下游,转战江淮,大小数十战,每每临难出奇,建功无数。每战,身先士卒,大捷却从不邀功。如某日,率数骑直闯敌营,救出营官邹新发,方显英雄智勇;表兄谭九龄中弹折股,孤身成功营救,可谓至亲尚义;空炮诱敌,实弹出击,重创杀贼,尽是奇思善谋。其忠肝义胆,智勇双全,所向披靡,且有功不扬,将士咸服。 无才被人弃,有才遭妒嫉 ,何况功高震主,尤其主帅心胸狭窄,阳尊阴抑。但荩臣从来无意官职,对此怡然坦然待之。于是,急流勇退,贞隐不仕。飘然归隐还乡后,致力于兴教义学,修祠纂谱,积谷赈灾,福泽桑梓。 俗云:虎父无犬子。曾凤冈性直耿介,刚正不阿,重责轻权,出污泥而不染,完全承袭了父亲的良将风范。少年时,深受父亲熏陶,文武兼并。尤其膂力过人,功夫了得。能同骑双马,手提箩谷,口还能咬起箩谷,用膝盖更能将箩谷顶进仓里。从小磨炼出来的金刚之身为日后成为一名战场名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曾凤冈于清末以诸生身份进入日本士官学校,留学振武学堂,后又赴日本炮弹大学,习炮弹专业。在日本留学期间,正值清末动荡,与孙中山、黄克强、蔡锷等创设同盟会,反帝反封建,提倡三民主义。武汉起义时,湖北所有炮兵都由他指挥;后旋任陆军第三师师长,镇守岳州,军民振奋。战事稍息,为和平计,带头卸甲,解除兵柄,遣散所部。凤冈离开长沙,来到北京,与蔡锷日夜筹商国防及经界事宜。 到了1916年与蔡锷等共同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为使革命成功,于是采取分兵抗袁的战略,并亲自出任湖南护国军第一军总司令兼独立二师师长、长沙代都督等职,统帅湘军,以策应蔡锷。而当时曾凤冈离开湖南后,由袁世凯任命亲信汤乡铭为湖南省长,革去了谭茶陵省长职务,湖南于是再次笼罩在一片阴霾之中。汤不得人心,被迫下台。凤冈不得已,以总司令名义暂代都督,万众拥戴,人心大定。(师长之职与督篆交卸赵恒惕)。 这时,族兄曾月川劝其辞职,道:现在是天下纷乱时期,让则安,争则危。其言正中凤冈下怀,凤冈本意只求保持秩序,至于都不都督无所谓。后于是推举老成持重的刘人熙继任。 革命成功之初,当时有参众两院初选,全票推举凤冈为参议员。因凤冈恨透官场分赃式的部院人选与贿选恶习,怕玷污自己清名,便借故督办湖南陆军工厂,赴美购置机械,而坚不就职。由于凤冈的真才实学,谭延闿诚恳相邀其出任省委员、民政厅长兼自治处长。正当风火之际,掣肘妒忌者,无所不至。凤冈万念俱灰,遂退隐田园,不再出山,直到1943年病逝于维山。 正是: 自古将门无弱兵,果然所属功夫深;尤其不让英雄误,老退胸存爱国心。 来自:Android客户端 |